全国统一电话

0769-8275 0082

有机硅偶联剂怎么使用?硅烷偶联剂的应用理论

发布日期:2017-10-09

在前面我们详细讲解了有机硅材料中硅烷偶联剂的化学结合理论,这就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的硅烷偶联剂。但是,知道这一种理论是完全不够的,只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机硅烷偶联剂,才能在使用中更加的合理。所以,东莞建盟化学根据多年来的有机硅行业经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硅烷偶联剂的其它相关理论。

其实,硅烷偶联剂的理论总共有四种,分别是:1、化学结合理论;2、浸润效应和表面能理论;3、可变形层理论;4、约束层理论。关于化学结合理论,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接下来就分别来讲讲其它三种硅烷偶联剂理论。

一、浸润效应和表面能理论。在1963年,科研工作者们在回顾与粘合有关的表面化学和表面能的已知方面的内容时,曾得出结论,在复合材料的制造中,液态树脂对被粘物的良好浸润是头等重要的,如果能获的完全的浸润,那么树脂对高能表面的物理吸附将提供高于有机树脂的内聚强度的粘接强度。

二、可变形层理论。为了缓和复合材料冷却时由于树脂和填料之间热收缩率的不同而产生的界面应力,就希望与处理过的无机物邻接的树脂界面是一个柔曲性的可变形相,这样复合材料的韧性大。偶联剂处理过的无机物表面可能会择优吸收树脂中的某一配合剂,相间区域的不均衡固化,可能导致一个比偶联剂在聚合物与填料之间的多分子层厚得多的挠性树脂层。这一层就被称之为可变形层,该层能松弛界面应力,阻止界面裂缝的扩展,因而改善了界面的结合强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第三、约束层理论。与可变形层理论相对,约束层理论认为在无机填料区域内的树脂应具有某种介于无机填料和基质树脂之间的模量,而偶联剂的功能就在于将聚合物结构“紧束”在相间区域内。从增强后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来看,要获得粘接力和耐水解性能,需要在界面处有一约束层。至于钛酸酯偶联剂,其在热塑体系中及含填料的热固性复合物中与有机聚合物的结合,主要以长链烷基的相溶和相互缠绕为主,并和无机填料形成共价键。以上假设均从不同的理论侧面反应了偶联剂的偶联机制。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上就是东莞建盟有机硅关于有机硅烷偶联剂相关理论的简单介绍,更多有机硅资讯可进入公司官网或来电咨询,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

下载资料
Baidu
map